首页 > 工作要闻轮播图
坪山区:“活”起来!志愿服务再发力!
发布时间: 2025年11月17日

  在社会治理中,让志愿服务真正“活”起来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一环。

  坪山区委社会工作部以机制创新为引领,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系统推动志愿服务实现全方位、深层次转变,在主动发现、风险预警、多元赋能与数字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让志愿服务成为精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暖心桥,提升了居民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积极性,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蓬勃动力。

  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发现”,推动志愿者成为社区治理的“移动探头”

  首先是通过建立“常态巡查、随手互助、及时上报”工作机制,着力推动志愿者角色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发现”转变,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提供服务,有效弥补了行政力量在微观层面与即时响应上的不足,将治理的根基扎得更深、更牢。

  过去,志愿服务多依赖社区“派单”。如今,志愿者们化身“移动探头”,主动走进社区、穿梭于街巷楼宇,承担明确的社区巡查职责。

  移动探头:

  ·清晨,社区里几位退休党员志愿者一边晨练,一边将散乱的共享单车归位;

  ·午后,带娃的“宝妈”志愿者在小区广场休憩,会留意儿童游乐设施的螺丝是否松动;

  ·晚上,跳广场舞的居民在活动结束后,主动打扫场地、清理垃圾。

  这种融入日常的守望,让社区老党员陈大叔由衷地感慨:“现在我们不是‘等活干’,而是‘找事做’,感觉自己真正成了社区的主人。”这种转变,让大量细微的社区问题得以及时发现,营造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氛围。

  从“处理问题”到“预见问题”,让志愿服务成为社区安全的“前哨预警”

  然后是通过定期组织志愿者参与民情研判、开展风险识别培训,推动志愿服务从“处理问题”向“预见问题”转变,并鼓励他们借助楼栋群、居民群等渠道密切关注社区动态,系统增强志愿者对潜在风险的敏感度和预见能力。

  在一次电动自行车的日常安全巡查中,志愿者陈大哥发现某楼栋存在多户“飞线充电”的现象。他没有停留在个案处理,而是进一步观察分析,发现该楼栋因缺少集中充电设施,导致居民普遍采用“飞线”方式充电。

  他将这一系统性隐患及增设充电设施的建议上报社区,推动社区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宣讲,并同步推进充电桩的规划建设。

  现在一排排电动自行车在充电棚中停放有序,有效避免了安全事故,从根源上消除了安全隐患。这种“发现一个问题,排查一类风险,建立一套机制”的工作方法,使志愿服务成为社区风险防控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物业管理人员王经理也连连称赞:“志愿者帮我们看到了平时忽略的盲点,真正实现了将隐患消弭于未然,为志愿者们点赞。”

  从“单一服务”到“多元赋能”,激发志愿者成为社区资源的“活力枢纽”

  还有在常态化服务中注重发现和汇聚社区能人,引导志愿者从“单一服务”向“多元赋能”升级,打破“扫扫地、站站岗”的刻板印象,推动知识型、技能型服务发展,实现社区内部专业资源的精准匹配,既提升了服务价值,也增强了居民的获得感。

  例如通过建立“社区能人库”和“居民需求清单”,为有专长的志愿者搭建服务平台,系统梳理并链接起拥有法律、教育、医疗、纠纷调解等专长的志愿者数百名。

  服务平台:

  ·一位原本只参与环境卫生的律师志愿者,现在每周在社区“法律会客厅”坐班两小时,为邻里提供免费法律咨询;

  ·医院康复科肖大姐,定期在社区组织血压免费测量;

  ·几位教师志愿者则利用假期开设“社区科创营”,带领孩子们探索科学奥秘;

  ·社区理发小哥主动加入,每个月为社区老人进行免费义剪;

  ·一位刚通过志愿律师调解解决邻里纠纷的居民表示:“本以为要打官司费时费力,没想到在社区就能获得专业帮助,心里一下子踏实了。”

  这种“各展所长、供需对接”的服务模式,既挖掘了社区内部的专业资源,又满足了居民多元化需求,形成了资源共享、良性互动的治理生态。

  从“传统手段”到“数字赋能”,锻造善学习敢创新的“现代化志愿队伍”

  为打造一支能适应现代治理要求的学习型、创新型志愿服务队伍,坪山区将数字赋能作为提升队伍能力、激发队伍活力的关键举措,尤其注重抓住骨干志愿者这一“关键少数”,通过强化领队的数字素养与组织能力,为志愿服务注入现代管理理念,有效破解组织成本高、信息不对称、保障不完善等传统难题,带动整支队伍实现能力跃升和模式创新。

  坪山区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例如通过推广智慧志愿服务平台,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志愿者开展“指尖课堂”培训,帮助他们跨越数字鸿沟。年轻的志愿者小吴分享道:“以前组织活动靠吼,统计人数靠手,现在平台上一键搞定,真的太方便了。”

  在“领队训练营”中,骨干志愿者们不仅学习如何运用平台高效组织活动,还系统掌握活动安全保障与突发事件处置流程。此前,年轻领队曹队长在组织社区环保巡查时,队中志愿者不慎划伤,她立即通过平台启动保险理赔流程,在线提交材料,当天就完成了赔付。“清晰的保障流程让我们心里有底,”她分享道,“现在带队更有底气,也敢尝试组织一些更复杂、更有创意的服务项目了。”

  这种“抓骨干、促全员,技术赋能与制度保障并重”的模式,不仅提升了服务效率,更培育了队伍的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注入了持续可靠的社会力量。

  志愿服务不仅是提供帮助,更是传递温暖、创造价值的过程。通过角色重塑激发“主动性”,通过能力培训赋予“预见性”,通过资源整合释放“专业性”,通过数字建设保障“规范性”,志愿服务正成为社会治理体系中一支反应迅速、专业可靠、富有生命力的骨干力量。

  下一步坪山区将继续深化志愿服务“四个转变”模式,不断完善支持保障体系,推动志愿服务在凝聚群众、服务社会、促进和谐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贡献更多坪山力量。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