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要闻轮播图
光明区凤凰社区:“一社一品”亮特色!文化赋能让基层共治焕新生!
发布时间: 2025年10月30日

  作为全市首个整村搬迁的社区,光明区凤凰街道凤凰社区,已逐步完成了她的蜕变。产业焕新、楼宇拔节,昔日的农耕印记未散,新的市井烟火已浓。

  在这样的变迁中,凤凰社区面临着多元文化交织与新老居民融合的治理课题。为此,社区以“汇聚多方力量,共建幸福凤凰”为品牌主线,探索出一条通过文化赋能基层治理的特色路径。

  传承侨乡文脉,抓实民生治理“根与暖”

  凤凰社区坚持“党建引领、文化聚力、侨韵共治”的工作路径,以新建成的红坳新居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心枢纽,深化“幸福大家谈”机制,通过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居民、物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累计推动并解决了停车管理、充电桩安装、环境卫生等问题90余项,让居民“安居”需求得到精准回应。红坳新居和林泉居近两年双双获评全区“最美小区”。

  立足原居民中72%为越南归侨侨眷的侨乡底蕴,社区挖掘并传承侨语、山歌民谣、婚俗、斗笠和藤编工艺等8种传统文化,以及越南长粽、肠粉、春卷等5种非遗美食。连续六年举办归侨美食节,累计提供特色美食体验百余次,单届参与居民达1800人次。

  依托“民生微实事”资金,打造“归侨文化角”“侨乡情”展览和社区搬迁史等6处文化空间,系统展示“开荒建村—知青下乡—侨民返乡—新城发展”的历史脉络,其中“知青故事展区”专门收录5位知青的口述史料与老照片,为后续知青文化活化奠定基础。

  同时,打造“归侨学堂”品牌项目,年均开课48次,开设越南糍粑制作、藤编技艺传承、侨乡历史讲堂等课程,累计服务居民320余人次,居民好评率达98%,有效强化侨乡文化认同。

  激活居民参与,构建多元共治“新图景”

  为打破群体壁垒,社区牵头联合物业、企业及社会组织组建多元共治小组,统筹协调各方力量推进治理,建立“诉求收集—分类研讨—跟踪反馈”机制,累计召开议事会20次,开展联合行动15次,解决居民诉求57宗,其中接收企业捐赠社区治理资金超15万元,推动物业解决电梯维修、绿化养护等问题15项。

  在志愿服务领域,社区依托全区首个社区级志愿者协会平台,构建“专业社工+志愿者”服务模式,围绕困境帮扶、环境保护、交通文明等重点领域,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构建起多元共治的志愿服务生态,有效解决居民实际生活问题。今年以来,已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400余场,服务居民7万余人次。在专业化、组织化的带动下,新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主动承担环保宣传、交通引导等任务,参与率从初期的20%大幅提升至65%,已成为社区志愿服务中不可或缺的主力军。

  社区还重点培育由5名平均年龄80岁的老知青组成的“知青文化宣传队”,已举办知青文化交流会、奋斗故事分享会等活动3场,覆盖500余人次。发起“知青与青少年结对”项目,5名老知青以“一对一访谈”“红色故事课堂”等形式,向200余名青少年讲述开荒建村、农田改造等奋斗经历,传承知青精神,培养青少年的奋斗精神。

  打造品牌项目,提升精准服务“温暖度”

  社区聚焦“多元文化共生”,打造系列融合项目:

  一是打造越南归侨美食节,新增“知青农家菜展”“新居民家乡味分享”环节,六届活动共吸引归侨、知青、新居民上万人参与,成为跨群体交流的核心平台。

  二是开展“老新林邻共话会”,定期组织归侨讲述侨乡故事、知青分享建设经历、新居民交流发展需求,累计举办3场。

  三是深入实施“艾凤计划”。项目以传承越南归侨种艾、用艾、食艾习俗为抓手,累计投入120万元,通过建设社区艾灸室、提供免费服务、开展知识培训等举措,有效传承了特色文化,赋能了社区自我服务能力。

  凤凰社区基金会作为国家民政部副部长调研指导的试点项目,后续被列为“全国社区基金会建设示范案例”。成立以来,基金会通过“企业定向捐赠+居民众筹+商户公益认领”三渠道,累计劝募善款1280万元(其中自主募集953万元),精准实施33个公益项目:包括“华侨子女社团”“凤凰社区奖学金”“临终关怀服务”等,实际支出公益资金超1200万元,惠及群众1.2万人次;同时孵化长者合唱团、银龄旗袍社团、舞蹈队、跆拳道队等11个社区社会组织,形成“基金会搭台、组织唱戏、居民受益”的可持续生态。

  凤凰社区整合归侨、新居民、知青三大群体资源,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治理硬支撑,在增强社区认同、激发参与热情、优化服务供给、促进邻里和谐上成效显著。

  新老居民融合深化,社区活动参与率大幅提升,侨胞、知青归属感增强,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凤凰样本”。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