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要闻轮播图
南山区:“烟火气”与“文明风”共融 南山摆摊守“规矩”,生活有“暖意”
发布时间: 2025年09月05日

  傍晚6点,南山区学府社区桂庙花园桥洞下,黄妃由的“湛新炒粉”摊前已排起小队。热油滋滋作响,香气伴着晚风弥漫开来——这处曾因占道经营被投诉的“痛点”,如今成了周边居民和深大学生的“打卡点”。

  3公里外的西丽街道曙光社区,最近通过抽签获得固定摊位的水果摊主李姐,正麻利地摆放货品。“再也不用跟城管‘躲猫猫’了,现在做生意特别踏实!”李姐的感慨,道出了深圳市南山区大街小巷正在发生的深刻转变:占道经营的小摊少了,人行道畅了,城市的烟火气也愈发浓郁。

  作为人口密集、业态多元的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南山区通过社会工作创新,破解“管严没活力、放活没秩序”的难题,让城市既有文明颜值,更有民生温度。

  治理之变:从“堵心痛点”到“舒心图景”

  南山区的治理升级,藏在街头巷尾的细节里。在南山街道荔秀社区天安工业区大舞台北侧,统一设计的蓝色摊位整齐排列,梅州三及第腌面、柠檬星语果饮等特色摊位前客流不断。

图片

图片

  “以前这儿的流动摊贩挤得人行道只剩一条缝,买菜都得侧着身子过,居民投诉不断。”王阿姨一脸笑意,“如今,占道经营几乎消失了。晚上带孙子散步时,还能顺便买杯果汁,特别方便。”

  数据显示,遵循社会工作精细化服务思路,南山街道仅用3个月就建成13个规范摊贩经营场所,解决了60%流动摊贩的规范化经营问题;荔秀社区流动摊贩投诉量月均降幅达76%;西丽街道曙光社区道路通行效率提升40%……南山区困扰基层的“无序经营”痛点,已找到系统性解决方案。

  以荔秀社区为例,通过多方服务协调,摊贩可“拎包入驻”规范经营场所,居民则能在安全、有序的环境中享受便利服务,真正实现了“烟火气”与“文明风”的和谐共生。

  破题之道:党建引领下的“多元共治”密码

  社会工作的核心始终是“人”。如何在规范流动摊贩经营的同时,既保障其生计来源,又维护居民生活秩序?南山街道成为探路者。

  作为中央社会工作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观察联系点,该街道以“党建为核、制度为纲、科技为翼”的治理框架,破解了流动摊贩管理这一基层治理难题,走出了一条精细化治理新路径。

图片

  党建为核,凝聚多方治理合力

  社区党委牵头构建“1+5+N”民主协商机制——以社区党委为核心枢纽,联动居民、商户、物业、业主委员会、产权单位五方主体,同步邀请城管、市场监管等职能部门参与共治,让“摆摊谁说了算”从“政府单方拍板”转变为“多元主体协商共治”。

  制度为纲,构建规范处置流程

  南山街道提炼出摊贩场所划定“十步法”:从居民提出设点意向,到职能部门综合研判、草拟方案,再经居民议事会协商、公示发布,每一步都有章可循。比如荔秀社区在划定摊位时,通过“七步议事流程”(议题收集、调研论证、会议筹备、民主协商、方案表决、公示公开、落地跟踪),前后开了5次居民会,才确定“早餐摊早6点至10点营业,夜市摊晚6点至11点营业”的规则。

  科技为翼,提升智慧监管效能

  “摊易通”小程序成为摊贩管理的“智慧利器”——打开小程序,摊贩基本信息、经营时段、卫生评分等内容一目了然。市、区联合搭建“烟火巷”平台,通过无人机巡航发现违规摊点后,系统会自动推送信息给网格员,形成“定点清除+巡逻即清”的高效处置闭环。2024年5月,深圳野生动物园出口常年聚集的流动摊贩问题,正是通过“无人机精准定位+执法队突击整治”的组合方式彻底解决。

  议事之效:居民议事会架起“利益平衡桥”

  “能不能在摊位旁加个公共洗手池?”“夜市收摊后谁来负责打扫卫生?”在南山街道荔秀社区的居民议事会上,摊贩代表、居民代表、物业经理围坐一圈,各抒己见、协商讨论。这样的场景,正是破解“摆摊扰民”难题的关键。

  过去,政府划定摊位时往往因“未征求居民意见”引发新矛盾。如今,南山把“话语权”交还给群众:摊贩想要入驻规范经营场所,必须先通过居民议事会的审议;经营规则需调整时,需经2/3以上参会代表同意才能生效。

  荔秀社区的实践极具代表性。起初,部分居民反对在工业区设置摊贩点,核心顾虑是“油烟扰民”。对此,社区党委并未简单“拍板”,而是带着居民代表前往周边城市的规范夜市考察,直观感受有序管理的效果;同时,组织摊贩作出“使用无烟灶、收摊后1小时内完成场地清理”的承诺,最终打消居民顾虑,达成共识。

  为进一步减轻摊贩经营负担,社区还通过“民生微实事”项目投入资金,平整经营场地、安装消防设施,让摊贩安心经营。

图片

  西丽街道曙光社区则将“协商”延伸到细节之处。在划定“乱摆卖疏导点”时,居民提出“点位不能靠近学校门口,避免影响学生出行”,摊贩则希望“离公交站近一些,方便吸引客流”。社区工作人员多次实地调研后,最终将点位选在学校与公交站之间的闲置空地;在摊位分配环节,采用“抽签”方式,全程公开透明。2025年8月14日的抽签仪式上,30多位摊主全程见证,抽到1号摊位的张师傅说:“整个过程公平公正,没人有意见!”

  效率之变:从“游击战”到“生态圈”的跃升

  南山的社会工作创新实践,不仅解决了“烟火”与“文明”的平衡难题,更带来了基层治理模式的深刻跃升,具体体现为三个维度的转变。

图片

  从“抢地盘”到“比服务”

  统一准入标准后,摊贩们不再比拼“谁跑得快、谁敢占道”,而是比“谁的卫生好、谁的特色足”。桂庙花园桥洞的摊贩自发成立“自律小组”,每周互评卫生,得分高的能优先选摊位,黄妃由的炒粉摊因连续3个月得“优”,成了社区推荐的“示范摊”。

  从“独角戏”到“大合唱”

  过去城管“单兵作战”管不过来,现在形成“城管+公安+交警”联动执法网,今年5月以来已开展专项行动近60次,6月底实现占道经营“清零”。更重要的是,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有老人义务监督摊贩收摊,有商户帮摊贩代收外卖订单,“大家的事大家管”成了常态。

  从“管一阵”到“管长久”

  为避免治理“一阵风”,南山区正在试点“摊贩积分制”:遵守规则加分,违规扣分,积分高的可兑换卫生补贴;同时推动成立街道级商户自治联盟,让摊贩自己制定《经营公约》。“现在不是政府逼着守规矩,是我们自己想守规矩。”摊贩郭庆喜说,他的果饮摊因连续半年无违规,还被社区推荐参加了区里的“特色小吃展”。

  南山区摊贩治理,看似解决“摆摊”小事,实则勾勒出基层治理有“力度”更有“温度”的路径。这份民生答卷的解题思路藏在桂庙花园桥洞的烟火里——党建引领“红线”、制度规范“底线”与民生需求“主线”交织,便织就一张既守得住公共秩序、又容得下人间烟火的治理网络。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