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市东部的盐田区沙头角镇内,有一条长不过250米,宽仅3至4米的小街——中英街。它是19世纪末英国强租新界后,在深港边界线上逐渐形成的街道。它的形成、变迁和发展,既是近代中国从屈辱走向复兴的历史缩影,也是深港两地同根同源、紧密相连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作为展示这一独特历史文化的窗口,中英街历史博物馆自1999年建成开放以来,始终承担着保护与传播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使命。近年来,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文旅热潮的兴起及中英街改造升级工程的实施,中英街历史博物馆的接待量持续攀升。为进一步提升中英街历史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博物馆创新推出“童声述史”学生志愿服务项目,旨在为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传承历史文化搭建广阔平台。
中英街来了一支“娃娃”讲解队
“我也想成立一支专业的志愿服务队伍。”在中英街历史博物馆担任讲解员的王青青,工作中结识了许多博物馆界的资深志愿者。通过大家的分享,她感受到志愿者在历史文化传播中的巨大能量,萌生了组建一支专业志愿服务队伍的想法。
2024年年初,王青青着手筹备成立队伍。成立志愿服务队伍该从何入手?需要向哪些部门申请?如何招募志愿者?特别是中英街作为特殊管理街区,人员进入有明确限制,非深圳户籍居民需间隔30天才能申办一次通行证,深圳户籍居民也需间隔7天,志愿者如何才能顺利进馆服务?
带着问题,王青青先后走访了深圳市博物馆志愿服务队、深圳市观玉学雷锋志愿服务协会等组织。这些组织不仅大力支持她的想法,还详细讲解了成立志愿组织的流程和办理手续。针对最棘手的通关问题,王青青多次与中英街管理局、边检沟通协商,最终为志愿者们争取到了办理3个月有效期临时通关证、到期可协助续办的解决方案。
“我们正在组建志愿者服务队,有没有兴趣加入?”对于人员招募,王青青自有打算,在平时讲解中,遇到对展览内容特别感兴趣的游客就会主动留下联系方式。几个月后,“中英街历史博物馆文化志愿服务队”正式注册成立。然而队伍成立初期,到馆服务的志愿者人数并不理想。王青青很快发现,参与服务的志愿者以青少年为主,成年人很少,于是,她决定重点打造青少年学生志愿服务项目。2024年7月,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创新推出“童声述史”学生志愿服务项目,旨在为青少年搭建一个更广阔的志愿服务平台。
2024年暑期,王青青联系了沙头角镇内的东和小学,详细介绍了项目的意义和目标,希望学校推荐一批热爱历史,又有热情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加入。学校对此高度支持,通过班级推荐和自主报名的方式,首批30名学生志愿者正式加入志愿服务队。
不只是背稿
“羽希,讲解不仅仅是背稿子,更重要的是要把这段历史‘讲’给观众听,让他们能够产生共鸣。你可以按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去诠释讲解稿,不必拘泥于原文。”王青青总是根据每位小讲解员的特点和表现,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小讲解员刘羽希起初讲解时,经常机械地背诵稿件,不自然,缺感情。一次讲解后,王青青特意找到她,帮助她梳理讲解稿,划分关键语句的断句,并在重点部分标注重音提示。
经过不断努力,羽希的讲解水平显著提升,语言表达日益流畅。一次讲解中,一位观众听完她的讲解,特意将录制的视频发给自己的孩子,鼓励孩子向羽希学习。“王老师,做讲解员不仅提升了我自己,还能影响别人呢!”羽希开心地分享道。
为了让学生们更深入地理解中英街的历史文化,王青青精心设计了一套系统培训课程,涵盖中英街的历史背景、文化特色、讲解技巧以及礼仪规范等内容。初次培训时,她先让孩子们熟悉“精简版”讲解词,带领他们参观博物馆展厅,并在课堂上详细讲解中英街的历史文化。待讲解词熟悉后,再进行分组展厅实操练习,王青青则逐一指导每位小讲解员的走位、手势、表达技巧和礼仪规范。
通过系统培训,孩子们逐渐掌握了如何运用声音、表情和肢体语言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暑期过半,近20名学生成功通过小讲解员考核--要求被考核者能够流利、顺畅、大方地独立完成一个展厅的讲解方可上岗。未能通过讲解考核的志愿者,则成为博物馆展厅的小秩序维护员。
如今,每逢周末和节假日,身着红马甲的小讲解员们便活跃在展厅,引领游客参观;手持“静”字提示牌的小小红色身影穿梭其间,共同为游客营造安静愉悦的观展体验。
从紧张生涩到自信“代言”
“小朋友,这里为什么叫盐田啊?是因为这里产盐吗?能给我讲讲吗?”在一次正式讲解实践中,面对观众的提问,小志愿者宫梓航显得格外紧张,额头冒汗,双手紧贴裤缝,连走路都有些不自然。他深吸一口气,鼓起勇气指向“古代盐场”展板:“是的,您看这里。深圳市背山面海,海岸线长达200多公里,先民们靠海吃海,制盐业历史悠久……”尽管声音还带着一丝颤抖,他仍努力完成了讲解。观众听完鼓励道:“小朋友,我能听出你理解了内容,讲得真好,继续加油!”梓航脸上顿时绽放出灿烂的笑容,这份认可与鼓励,让他更加坚定做好讲解的信心。
针对梓航声音小、易紧张的情况,王青青先安排他在展厅巡逻,鼓励他看到触摸展品或大声喧哗的游客时,主动、大胆、礼貌地上前劝阻。渐渐地,梓航的“胆子大了起来”,声音越来越洪亮,表情也愈发自然。
日积月累的实践让小讲解员们不断成长。2024年寒假的一次讲解中,宫梓航展现出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风采:他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脸上洋溢着自信。讲解过程中,一位妈妈深受触动,当即记下联系方式,表示要把自己的孩子也带来做志愿者。“我感觉没什么好紧张的了!讲着讲着游客变多了,我就当是给一个人讲,就不紧张了。”讲解结束后,梓航激动地说。从博物馆的秩序维护员做起,凭借着坚持与热爱,梓航一步步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小老师”。如今,他每个周末都坚持到馆服务,人也变得更加自信,表达能力显著提升。
“孩子讲得太棒了!他们用童真的声音讲述,让我对中英街的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童声述史”项目为中英街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注入了蓬勃的活力。孩子们独特的视角和稚嫩的语言,吸引了更多观众了解这片土地的故事。小讲解员黄子珊的妈妈感慨道:“自从孩子到博物馆做了讲解志愿者,不仅性格开朗自信了,更懂得了关心他人,这个项目对孩子的成长真是大有裨益!”
“童声述史”项目自2024年开展以来,注册志愿者从开展之初的30名发展到现在近百名,有效缓解博物馆资源不足等问题,为游客提供了多元的观展体验。
历史文化不仅属于过去,更与现在和未来紧密相连。每一位志愿者都是文化的守护者,每一次服务都是历史的延续。自服务队成立以来,已开展99次活动,409人次参与服务,服务公众超36万人次,为中英街历史文化的广泛传播注入鲜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