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运营5天,吸引超1.7万人次,营业额近10万元,南山区招商街道五湾社区食堂成了居民赞不绝口的“幸福厨房”。

清晨7点,食堂的玻璃门刚推开,便迎来了第一批“老熟客”——家住龙瑞佳园的张奶奶熟练地走到“长者助餐区”,点了一份软糯的小米粥配青菜,结账时自动减免了5元;不远处,双职工妈妈李女士正为孩子打包儿童营养套餐,赶在上班前把早餐送到学校;门口的“助农微驿站”前,几位居民围着河源扶贫大米的展架扫码下单……这充满烟火气的场景,正是南山“邻里食坊”以“舌尖服务”撬动基层治理的生动缩影。
一、政企社协同,破解“办得稳、办得久”难题
“社区食堂不是‘一阵风’,得让它既惠民又可持续。”五湾社区党委书记在南山区社区食堂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的这句话,道出了基层治理的核心诉求。南山区跳出“政府全包”或“市场独营”的单一思维,以“三方联动”画出治理同心圆。
问需先行:3188份问卷定落点
“您是否需要社区食堂?希望提供哪些菜品?能接受的价格范围是多少?”在五湾社区食堂筹建前,工作人员带着3188份问卷敲开了居民家门,最终96.14%的支持率,让龙瑞佳园这个保障性住房小区成了首批“试点”。不同于“拍脑袋”选址,南山依托网格大数据,精准锁定老人多、双职工集中、商业配套弱的区域——除了五湾,沙河街道高发社区深云村、桃源街道朗山社区朗麓家园等也同步落地食堂,从源头上避免资源错配。
多元模式:让食堂“活”起来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居民参与”的模式,让五湾社区食堂实现了“保本微利”的良性循环。
政府免费提供300平方米场地,并全额投资完成场地改造、厨房设备购置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运营方打造“拎包即入”的条件;引入的优质餐饮企业得以聚焦服务与菜品质量,菜价整体低于同类社区食堂,让实惠直达居民。
同时,政府建立规范的监管和退出机制,保障居民权益并降低运营风险;居民则通过“膳食监督岗”反馈需求,例如“调整晚餐营业时间至20:30”“小碗菜适当增加份量”等建议,均被企业采纳,共同构建起“居民安居、企业乐业”的良好局面。
这种模式还在南山其他区域灵活复制:沙河街道高发社区食堂由政府提供场地,国企负责建设运营,入驻商家在赚取微利的同时,推出“老年特惠套餐”“家庭共享套餐”,目前注册会员超千人,月复购率达96.31%。

根据社区资源禀赋差异,南山区还探索了“民营公助”“定点挂牌”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政府给予就餐补贴等政策支持,引导其拓展社区服务功能。例如,沙河街道侨城北社区坊里食堂,在园区食堂内设置“长者助餐机”与“长者助餐区”,政府按户籍长者“补贴5元-15元”的标准予以支持。
这一举措既满足园区白领就餐需求,又为周边社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社区也通过定期在该类场所举办公益活动,增加了食堂的社区属性和居民粘性,实现“企业盈利”与“社区受益”双赢。
针对城中村、工地、园区等流动人口密集区,南山区探索“小贩中心”模式。例如南山街道学府社区桂庙花园桥洞摊贩经营场所,整合600余平方米闲置空间,设30个规范摊位,采用“摇号抽签+户籍优先”的公平准入机制,摊主每月仅付380元(含卫生费300元、食品安全检测费80元)即可入驻,租金较市场低60%,日均服务超万人次,既解决了流动人口“吃饭难”,又规范了占道经营。

公益反哺:利润再投社区
五湾社区食堂的运营企业还有一个“特殊承诺”——每月将30%的利润捐赠至社区微基金,用于开展银龄生日会、青少年厨艺课、困难家庭帮扶等活动。
同时,食堂专设15个公益岗位,定向招聘小区困难居民。38岁的宝妈王女士就是其中之一,“在家门口上班,既能照顾家庭,每月还有4000元左右收入,心里踏实。”
目前,已有120余名居民咨询公益岗位,基层治理的“共建共享”理念在此落地生根。
二、全龄友好,托起“一老一小一青”的幸福味
走进社区食堂,防滑地胶、环形扶手、放大版菜单、儿童餐椅一应俱全——这里早已跳出“老年食堂”的单一标签,成了覆盖全龄段的“社区厨房”,每一口热饭里都藏着“分层服务”的巧思。
适老服务:细节暖到心坎里
在适老服务方面,南山“邻里食坊”从价格优惠、个性服务、空间设计等多个维度精准发力,让养老服务既有厚度更有温度。五湾社区食堂实施“分级优惠”政策:90岁以上免费,80-89岁5折,70-79岁8折,60-69岁9折,覆盖小区内2000余名老人,切实减轻老年人就餐负担。

针对高龄、行动不便的老人,食堂联动社区志愿者提供送餐上门服务。子女或老人本人在小程序下单后,热乎饭菜即可快速送达。例如高发社区固定有2位高龄长者长期享受该服务,“不用麻烦子女,每天都能吃到新鲜的鱼和蔬菜,比自己做方便多了。”政府和食堂还分别按2元/人次、0.5元/人次标准发放补贴,激励志愿者持续参与。
除了价格优惠,细节更见温度:长者助餐区桌椅间距拓宽至1.5米,方便轮椅进出;每日推出6款软烂营养菜品,如清蒸鲈鱼、冬瓜排骨汤、红烧豆腐等,兼顾健康与口味;每个季度举办的“银龄生日会”更成为社区老人的温馨聚会——志愿者端上蛋糕与长寿面,为本季度生日的老人集体庆生,让长者感受“家”的温暖。
普惠服务:让每个群体都吃得满意
每个社区食堂结合实际采取了不同惠民策略:桃源街道深铁社区食堂“1元白粥畅食、例汤免费”,招商街道五湾社区食堂试运营期间“每单立减5元”……这些“平价策略”吸引了不同年龄段的居民,而错峰推出的白领简餐、家庭组合餐,巧妙平衡了公益属性与市场化运营,让“实惠”与“多样”双向奔赴。
上班族喜欢这里的“快捷简餐”,宝妈们青睐“儿童营养套餐”,周末时,“家庭共享套餐”更是成了爆款,不少居民带着老人、孩子来聚餐,五湾社区食堂的露天外摆区常常坐满了人。
为了避免食材浪费,五湾社区食堂还推出“晚间折扣”——每天20:30后,未售完的菜品全部五折。“晚上来买半只白切鸡,才18元,够我和老伴吃两顿。”居民韩阿姨说,这个政策既实惠又环保,她身边不少邻居都养成了“晚些去淘实惠”的习惯。

特色服务:精准对接需求
根据居民建议,五湾社区食堂增设了水吧、灵活隔断小包间——水吧提供现磨咖啡和鲜榨果汁,成了年轻人午休时的“社交角”;小包间则适合家庭聚会、朋友小聚,每到周末节假日,常有居民提前预订,带着老人孩子围坐用餐,或是约上邻里好友聊天小聚,包间里的笑声与饭菜香交织,满是温馨的生活气息。
食堂还引入了智慧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客流量和菜品销量:发现工作日早餐时段上班族多,就增加了“便携早餐”“即食豆浆”;周末儿童餐点单率高,就推出儿童套餐。这种“按需调整”的服务,让食堂成了居民“离不开的家”。

三、空间融合,从“吃饭地”到“治理枢纽”
“以前邻居见面不说话,现在在食堂一起吃饭、聊社区事,关系越来越近了。”五湾社区居民刘女士的感受,正是“邻里食坊”拓展治理功能的生动体现。南山将食堂视为“基层治理的最小单元”,通过空间复用、活动聚心、自治嵌入,让小食堂承载起大服务。
空间“活”用:不止于吃饭
非就餐时段,五湾社区食堂的大厅摇身变成“邻里服务站”:居民可以来这里饮水、充电;社区工作人员定期在这里举办“政策宣讲会”,讲解养老补贴、惠老政策等内容;门口的“助农微驿站”链接了“831扶贫采购平台”和“百千万工程”,陈列着大米、菌菇等特产,居民扫码就能购买,既助力乡村振兴,又满足了日常需求。
不少居民反馈“买到的扶贫产品新鲜又实惠,还能帮到老乡,很有意义”。

活动“聚”心:织密邻里情
“邻里厨房”“食光会客厅”“青少年实践课”……一系列常态化活动让食堂充满烟火气与人情味。定期举办的“邻里厨房”,居民自带食材来比拼厨艺,胜出的菜品会被纳入食堂菜单;“食光会客厅”则聚焦社区小事,比如“小区充电桩怎么装”“垃圾分类如何推进”,居民围坐在一起提建议、找方案,不少问题在轻松的氛围中得到解决。
暑假,食堂还开展了“青少年厨艺实践课”,邀请专业厨师教孩子们做简单的家常菜。孩子学会煮面条、煎鸡蛋后,每天早上自己准备早餐,“以前觉得做饭很难,现在知道妈妈照顾我很辛苦,以后要多帮她。”这种活动不仅教会了孩子技能,更传递了家庭温情。

自治“嵌”入:激活内生动力
“社区时间银行”“暖蜂积分”“膳食监督员”……五湾社区食堂通过多种机制,让居民从“受益者”变成“参与者”。居民参与食堂志愿服务,可累积“时间积分”,积分能兑换食堂就餐折扣或家政服务;新就业群体(快递员、外卖小哥)凭工作证可享受8折优惠,同时可通过“暖蜂积分”兑换饮水、休息等服务;居民组成的“膳食监督岗”,不定期检查食材新鲜度、菜品卫生,提出改进建议,让食堂运营更透明、更规范。
目前,五湾社区已有10余名居民加入“时间银行”,5余名新就业群体享受“暖蜂服务”,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显著提升。“以前社区有事,大家可能不太关心,现在因为食堂,大家愿意主动参与,觉得这是‘我们自己的社区’。”五湾社区党委书记说。

四、实现全区覆盖,小食堂撬动大治理
如今,“南山邻里食坊”品牌已建成食堂4家、配餐点5个、小贩中心3个,覆盖全区8个街道,日均服务超万人次。
未来,南山区将持续深化“邻里食坊”建设“三年三步走”战略:2025年重点覆盖商业配套薄弱的保障性住房,形成可复制的建设标准与运营规范;2026年构建“步行15分钟可达”的便民就餐服务圈,形成特色品牌集群;2027年打造集就餐、议事、公益、文化于一体的社区服务综合体,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届时,更多充满烟火气与治理温度的“邻里食坊”,将成为居民家门口的幸福港湾,为构建“全龄友好型社区”探索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注入更多“南山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