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其特征在于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与人口流动性的显著增强。这一过程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应对因空间资源有限所引发的复杂经济社会问题。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不断深入,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在发展过程中同样面临着人地矛盾突出、权责不对等以及新旧发展驱动力转换等治理难题。
布吉街道党工委将党建引领作为基层治理工作的重要抓手,整合重塑基层治理体系、升级治理能力、创新治理路径,在构建更具现代化气息的基层治理新图景的大背景下,探索出“党建引领带共建,公众参与促共治,盘活资源齐共享”的基层治理新路径。其中,“空间重构”作为关键切入点,深刻改变了物理空间与社会关系的互动方式,有效激活了社区的信任链条。
空间边界的演变,由静态界定迈向动态流动
传统物理空间的静态边界和条块分割,对资源交流与治理效能造成障碍。布吉街道各社区党委率先打破这种限制,赋予空间更强流动性。茂业社区党委的“聚心楼”项目是生动实践。该项目推行“四单制”(居民点单、支部下单、网格接单、党委评单)服务模式,依托网格化治理精准对接居民需求、明确责任主体、快速解决问题,成功连接多方党组织力量,推动基层治理从“单打独斗”转向“协同作战”,提升了响应效率和居民信任度。
同时,治理场所的边界也在贴近生活的实践中被重塑。龙岭社区党委创新“睦邻小院议事”模式,将严肃的会议室议事搬到居民熟悉的庭院,利用居民围坐闲谈的习惯,在轻松的氛围中征集意见、讨论问题。这一改变不仅拉近了干群距离,更增强了意见的代表性和居民与政府间的情感联结,使空间真正服务于沟通与信任的建立。
空间资源投放的转型,由分散配置迈向整合优化
空间不仅是物理存在,更是资源的承载与投放基础。布吉街道通过党建引领,高效整合优化了分散的治理资源。在人员配置上,罗岗社区党委构建了网格化“五员”志愿者服务体系,整合调解员、信息员、宣传员、巡逻员、安全员下沉至小区单元,确保内部事务得到快速响应与精准服务。在资金使用上,“民生微实事·大盆菜”项目有效整合了财政资金,聚焦解决社区“小急难”事。龙岭社区成立“美好生活,龙岭花开”公益基金会,撬动社会资源专项支持困弱群体帮扶等治理项目,拓展了资金来源渠道。
数字技术的运用则释放了更大潜能。作为龙岗区“虚拟社区”试点,龙岭社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与数字赋能的“乘数效应”,上线停车、运动、阅读、健康医疗、志愿港湾等线上服务场景,全面链接全社会民生服务资源,让辖区居民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便捷的“云端”24小时智能服务。这种资源的整合优化,极大提升了空间的承载能力和服务效能。
空间利用模式的革新,由粗放到集约的转型
空间价值的释放,关键在于利用模式的革新。布吉街道从盘活存量和优化增量两个维度入手,实现了空间利用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型。
龙岭社区党委在挖掘存量空间潜力方面成效显著。通过积极协调,推动辖区中小学校的图书馆、操场资源在保障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向居民开放,不仅提高了空间使用效率,更丰富了社区的文体服务功能。同时,建设“爱心商圈”示范点,引导沿街商铺积极参与社区消防安全、环境提升、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将商业空间转化为治理阵地,有效化解了占道经营矛盾,提升了社区整体环境与治理水平。
面对长期存在的停车难问题,龙岭社区党委着力优化增量空间,积极推动立体停车场建设。面对建设延期引发的居民不满情绪,社区党委没有回避,而是多次组织召开恳谈会,详细说明项目进展,确保信息透明,并积极协调上级部门推动项目加速。停车场建成后,又组织居民办理惠民停车卡,引导车辆有序停放。这一举措不仅有效缓解了交通拥堵,更通过对居民诉求的有效回应和不满情绪的及时疏导,展现了党组织的担当,显著增强了居民信任
空间主体互动的转型,从疏离迈向密切的深度融合
空间重构的核心目标,在于深化空间内主体间的互动与信任。布吉街道特殊的人口结构(外来人口多、独居比例高)曾导致居民对社区认同感弱、社区事物参与度低、社区治理成本高。空间边界的流动、资源的整合、利用的优化,最终都指向了密切居民之间、居民与政府之间的互动,这是激活信任链条的直接体现。
布吉街道党工委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带来的居住稳定性这一积极因素,通过党建引领强化互动。一方面,深化党群互动。在“龙岭模式”带动下,各社区党委广泛、深入收集居民诉求,撬动资源推动项目落地。社区党员干部主动深入居民家中,“敲开家门”更旨在“打开心门”,直接拉近了与居民的距离,增强了情感信任。
另一方面,大力拓展居民互动场景。党组织积极开辟多元参与空间:居民可以个人身份去开放的操场打球、去图书馆看书、听讲座、当志愿者;也可以家长身份带孩子参与丰富的社区活动、“家年华”;还可以居民身份参加社区议事会……这些精心营造的场景成为触动居民、凝聚人心的“最终产品”。居民在共同参与、共同体验中形成感知共鸣与情感连接,极大地巩固了社区社会组织体系的情感基础。
迈向基于空间重构的,党建引领利益共同体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国城市发展正进入“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新阶段,需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线推进人民城市建设。实践证明,党建引领下的空间重构,是激活社区信任链条、塑造居民利益共同体、实现“内涵式发展”的一个关键路径。
通过重塑空间边界促进流动与沟通、整合优化空间承载的资源、革新空间利用模式挖掘潜力、最终深化空间内主体间的互动,布吉街道党工委成功地将原本相对封闭、以政府为核心的空间结构,转变为以居民为中心、开放共享的公共空间。
这一系列变革促进了信息、资源、情感在社区内的自由流动,为居民参与治理创造了丰富机会,增强了社区活力与凝聚力。在此过程中,各社区党委统筹项目运作、基层党组织拓展服务范围、党员骨干力量深入基层末梢,重塑了基层社会治理结构。
空间重构与其激活的信任链接,成为连接精细化治理过程与居民实际获得感、幸福感的坚实桥梁。它不仅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中提升了治理效能,更在润物细无声中夯实了党组织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进一步巩固了党的执政根基,诠释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深刻内涵与强大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