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要闻
中社部点赞深圳新就业群体友好场景建设
发布时间: 2025年08月27日

  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忙碌穿梭,他们是城市运转的“毛细血管”,以辛勤的劳动为居民生活带来便利,也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为回应这一群体的需求,各地积极推进新就业群体友好场景建设,从细微处着手,将温暖与关怀融入城市的每一处空间,打造出一个个充满温情与便利的友好场景。

  “进门难、上楼难、停车难”,曾是快递员、网约配送员配送途中的“高频烦恼”。

  为畅通配送服务的“最后一百米”,各地纷纷拿出方案:云南省专门编制《“骑手友好社区”建设指南》,不仅明确5项建设标准和年度计划,更绘制出40多个不同场景的建设路径图例,像“导航图”一样帮骑手们解决配送难题;重庆市聚焦“设施、人际、治理、未来”四个友好方向,出台《重庆市新就业群体友好场景建设重点事项清单》《重庆市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阵地建设指引》等文件完善制度保障,在全市6000多个小区推行“小区场所码”——如今骑手们扫码就能进小区,曾经的“进门难”成了“秒通行”。

  制度与资金双管齐下,让友好场景更好地“落地生根”。湖北省整合财政转移支付、工会驿站建设等各类资金1.4亿元,为友好场景建设注入“真金白银”;同时,出台《新就业群体服务驿站建设管理工作指引(试行)》,从服务功能到经费保障逐一明确。服务驿站提供饮水热饭、充电休息、洗衣如厕等服务,累了能歇脚、渴了能喝水;更有“黄小驿”“小新码”等云上驿站,用数字化手段把贴心服务送到新就业群体“指尖上”。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广东省深圳市把新就业群体友好城市建设作为新兴领域党建工作的“突破口”。《关于加强关爱凝聚共建新就业群体友好城市的任务清单》《深圳市新就业群体友好社区建设指引(试行)》等文件相继出台,1600多个“暖蜂驿站”“司机之家”遍地开花,532个友好社区、友好小区等友好场景覆盖所有街道、社区;4500多家“暖新商户”推出优惠就餐服务;24家暖“新”医院、159家暖“新”社区健康服务中心、1家“司机健康中心”,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健康监测、疾病干预等服务——从“吃饭歇脚”到“健康保障”,关怀的维度不断延伸。

  “以前送餐像‘闯关’,现在刷脸就能进门,保安大哥还帮我指近路——这里,真的像家一样。”深圳市外卖骑手林锋的感慨,道出了新就业群体对城市的归属感。

  湖南省长沙市首批推进40余个小区开展友好场景建设,在商圈、社区等建设1000余家“暖新长沙爱心驿站”,为快递员、网约配送员提供解暑凉茶、休息充电等服务。“暖新长沙”小程序成了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的“掌中宝”:参与社区服务能积分兑换日用品,遇到劳动纠纷能在线咨询,获取法律援助。

  “现在打开‘暖新长沙’小程序,友好小区、贴心服务一目了然,通过扫描‘骑手码’,实现门禁免登记、自动开门,大大方便了我们送餐。”外卖骑手廖东杰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如今在长沙首批试点“骑手码”的20个小区入口,清晰的楼栋路线图、完善的路标指引牌随处可见,再也不用因迷路耽误配送时间——这些“小细节”,实实在在地改善了大家的工作体验。

  山东省滨州市围绕社区、商圈、医院、市场等推进友好场景建设,出台《滨州市新就业群体友好场景建设工作指引(试行)》,助力新就业群体融入城市生活。“针对新就业群体的现实需求,我们构建了全方位管理、全领域赋能、全链条保障的工作体系,加快新就业群体友好场景建设便是全链条保障的重要举措之一。今年以来,全市已建成友好场景158处,让关心关爱变得可感可及。”滨州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市委“两新”工委书记田洪健表示。

  友好场景不仅要“解难题”,更要“护权益”。各地纷纷建立新就业群体纠纷解决平台,帮助新就业群体懂权益、护权益。深圳市成立新就业群体维权服务中心,在平台企业设立劳动纠纷调解组织,推出“深工守护”项目,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免费互助保障和专属意外团体险,还指导平台企业优化算法维护司机权益;安徽省滁州市成立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中心,助力新就业群体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从驿站里的一杯热水,到小区里的“扫码通行”;从指尖上的服务平台,到身边的维权保障——一个个友好场景的落地,不仅传递着城市的温度,更凝聚着人心与力量。新就业群体用劳动点亮城市活力,城市用关怀温暖他们的奔波,这场“双向奔赴”,正是城市温度与发展活力最生动的注脚。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