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风采展示
社工风采|周光亮:深耕基层十五载,“党建+专业”织就社区治理新图景
发布时间: 2025年07月09日

  不忘初心,传承榜样的力量

  周光亮大学所读专业是社会工作,就读期间,他受老师授课时分享的香港和深圳社工服务经验启发,与老师共同撰写了《中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在大学学报中刊登,这篇文章在他心中埋下了从事社工的种子。

  2010年7月,一封来自深圳社工服务机构的招聘回函,开启了周光亮与深圳社工的不解之缘。

  十余年间,他在卫生健康、社区建设等领域服务,接受了香港督导的专业指导。督导们丰富的从业经验和敬业精神,让周光亮深刻体会到社工榜样的力量,他在心里对自己说:做社工,就要像他们那样。

  目前,周光亮在坪西社区从事社区党群服务工作。从一线社工到项目主管,他始终坚持践行社工专业操守,深耕于基层社区建设。

  多方联动,助力流浪人士返乡

  在周光亮所开展的众多应急救助服务中,47岁的阿震(化名)令他印象深刻。阿震自称经朋友介绍从外省乘坐火车来到深圳,后因联系不上朋友且身无分文而开始流浪。

  周光亮积极贯彻执行关注困弱群体的政策措施,在应对台风“苏拉”期间进行外展排查中发现流浪的阿震,第一时间为其提供有效的应急救助服务,保障其生命安全。通过多元联动,周光亮联系社区民政专员、网格员、志愿者等力量,积极协助阿震寻找家人或朋友。在找寻亲友未果的情况下,阿震仍不愿意返回老家,周光亮随即将其接到社区临时避险中心,避免在台风中遭遇危险,并继续关注其思想动态。经过真诚交流和深入沟通,阿震逐渐向社工敞开心扉,透露了老家的具体情况。

  周光亮继续为其开展专业介入,最后经过共同评估和理性分析,协助阿震成功返乡,结束了异地流浪的生活。

  巧用任务中心模式,破解社区治理难题

  “社区社工不仅需要帮助每一个有需要的居民,更要努力用专业织密社区安全服务网。”

  周光亮以专业社工的视角创新基层治理路径,例如在一次“自行车撞衫之谜”典型案例中展现专业成效。面对社区未成年人因车辆权属问题引发的激烈冲突,他精准运用任务中心模式,将复杂纠纷拆解为“情绪疏导—证据核查—共识达成”三阶段任务。通过“背对背”沟通、共情引导与证据链构建,他仅用48小时便成功化解矛盾。在调解过程中,周光亮积极引导当事人跳出对立视角,通过调取转账记录、比对维修痕迹等实证,以“证据为本”打破僵局,最终促成双方和解。“自行车撞衫案”等典型调解案例获得了《广东司法行政》《晶报》等媒体的宣传报道,有效拓展了社工专业服务的影响力。

图片

开展调解服务,成功化解纠纷矛盾

  周光亮始终坚持将党建引领贯穿于基层治理实践中,通过建立志愿议事机制持续推进“志愿+”治理服务,依托“和坪里”调解工作室助力社区构建 “社工+志愿+网格”多元联动的基层治理网络。同时,他撰写的《党建引领下的和谐社区建设——以深圳市坪西社区“和坪里”多元化调解服务项目为例》在《社会与公益》杂志中发表。

图片

通过志愿议事机制,持续推进“志愿+”服务

  社工耕耘,砥砺前行;岁月流转,初心不改。深耕社区基层的周光亮带着15年积淀的“调解密码”与“治理心法”,秉持“助人自助”的价值观,守正创新,奋斗不息,为中国式现代化社区治理的实践探索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