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会工作会议指出,要建强社会工作者队伍,为社会工作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光明区从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角度出发,针对辖区社区规模偏大,治理工作任务重、时间紧、压力大,基层治理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创新打造首家社会工作学堂——“光明社会工作学堂”,今年10月9日起正式开讲,由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市委“两新”工委书记何奕飞讲授“学堂第一课”。
“光明社会工作学堂”每周二下午开课,采取案例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方式,着力提升基层治理人员的现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探索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专业化建设路径,不仅为党员干部和基层工作者提供了提升能力的平台,也成为推动基层治理创新、破解实际工作难题的重要载体,真正实现“小案例”教学推动基层善治“大牵引”。截至目前,已开展9期共21讲课程,累计覆盖基层治理一线人员近3000人次。
广聚资源,及时建立学堂“四库”
建立“全纳式”“学员库”。将全区编内外基层治理一线队伍共9069名人员,全面纳入教育提升范围,涵盖网格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社会领域党务工作者、新兴领域一线服务人员,并细分为“头雁队伍”和一线工作人员,结合培训对象特点,分层分类开展全纳式培训。
建立“3+N”矩阵式“阵地库”。设立3个主教学阵地,结合不同培训对象统筹安排培训。在辖区各行业、街道首批挂牌16个现场教学点,涵盖思政教育、基层治理、新兴领域、科普教育等领域,适时开展沉浸式、融入式教学。
建立多元化“先生库”。首批聘请33名“学堂先生”,涵盖市、区、街道领导干部,高校专家学者及基层治理“行家里手”、群体代表等。“学堂先生”注重从自身工作经历经验中及时总结典型案例,梳理经验教训予以分享。
建立专业化“课程库”。按照“社会工作需要什么我们就培训什么,干部履职需要什么我们就培训什么”,结合当下基层队伍最需要提升的环节与领域,初步设置信访工作法治化、基层自治、基层矛盾纠纷调解、新兴领域党建、公共服务与民生保障等八大课程板块,打造科学合理的“理论—能力—实践”课程体系。
党建引领,“学堂搭台部门唱戏”
设立院务委员会,由光明区委副书记担任院长,社会工作、组织、人力资源、政法等多部门参与,统筹指导学堂各项工作,协调全区36家成员单位资源共建共享,重点加强学堂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每月收集汇总各行业部门培训信息,择优筛选课程,合理安排授课时间。
在授课环节中,坚持“谁需要谁主训”机制,充分发挥行业部门主动性,各行业主管部门从履职需求出发,总结需要培训的内容,明确课程方向,确定参训人员范围,选拔优秀讲师,做好课程筹备相关工作,将课程资料提交院务委员会审核。确定课表后,由对应的行业主管部门作为主训单位,组织并完成具体的培训授课工作。光明区委社会工作部门负责具体会务组织、后勤保障、学员出勤统计等工作,确保培训顺利开展。
各街道负责做好培训组织工作,要求每次培训必须有处级干部(班子成员)带队参训,做好参训人员组织,确保培训纪律性,有效提升培训成效。通过院务委员会的顶层设计,各部门的高效合作,以及基层街道的具体落实,强化了资源整合与协同效率,充分体现了党委部门统筹、业务部门主训、街道具体组织的分层责任落实效果。
案例教学,定期开课提升实效
严格落实“案例教学”要求,所有培训课程强调从案例出发,将案例分析贯穿课程始终,确保课程内容紧贴实际、注重实效。每一门课程都从典型案例出发,通过深度剖析问题本质,以案说法、以案为鉴,让学员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深入理解政策、掌握工作方法。为进一步保障课程质量,还强化了课前试讲环节,通过试讲反复打磨“学堂先生”授课内容和方式,以确保课程契合参训对象实际需求,做到既通俗易懂,又有针对性和实操性,使学员听得进、听得懂,能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
在培训形式上,注重线上线下相结合,探索多样化的学习途径,以提升覆盖面和便利性。通过设置分会场,扩大参训受众范围,让更多学员能够就近参训。利用线上直播、录播分享等方式,突破时间空间限制,让无法现场参加的学员随时随地接受培训。通过灵活的培训模式,不仅提高了培训的参与率,还为学员提供了更多学习的便利选择。
此外,注重培训的持续性和计划性,通过定期开课的方式保证学习活动常态化、制度化每周二下午学堂准时开课,主题内容涵盖“现代活力小区建设”、基层矛盾纠纷调解、“1+6”街道小分格模式、信访工作法治化、廉政教育等多个领域。参训对象涵盖各行业、各层级,为推动基层治理和干部队伍能力建设注入了新动能。
多方探索,强化具体成效运用
携手高校,与深圳开放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探索将学堂课程学分纳入高校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体系,推动建立学分互认、教师交流、课程交流等机制。研究设立函授文凭授予机制,为基层一线工作者打通学历提升通道,拓宽职业发展空间。依托高校的技术和资源优势,推动学堂学员、课程、师资以及阵地等资源的数字化管理,提升学堂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结合上级关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评定的相关标准,探索将学堂学时纳入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训范围,及时扩大辖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规模。
学堂还探索与组织、人才、人力资源等部门的协同合作,将培训学习成果与考试考核、人才评定等机制挂钩。通过将学堂优秀学员纳入政策倾斜范围,为学员的职业发展创造更多机会。通过各部门横向联动,不仅提升了学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也进一步扩大了学堂影响力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