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区以高质量服务群众需求为导向,创新推出“心理社工+志愿服务”深度融合的社会心理服务“心”模式,构建全域覆盖的“500米社会心理服务圈”。截至目前,累计服务超53万人次,心理危机干预近600例,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荣誉和媒体关注。这一创新模式获得了省委社会工作部的高度肯定。
线上线下紧密融合,打造全覆盖服务阵地
光明区以深圳市首个区级“一体化”综合心理服务平台——光明区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作为核心平台,承担心理形势研判、危机干预协调等八大任务。同时,依托全区6个街道“V爱之家”、37个社区心理服务室和272个“小分格”站点,构建起“1+6+37+272”的矩阵式心理服务阵地,打造“500米社会心理服务圈”的光明社会治理特色品牌,把心理服务延伸到社区。
此外,光明区还推出“4+5+6”社会心理服务智慧平台,聚焦社会心理知识教育、社区群众心理促进服务、社会心理服务人才培育、特殊人群管理四大领域,构建未成年人、婚姻家庭、职工、特殊群体、警情危机介入五大系统,实现指挥调度智能化、监测预警高效化。研发实时事件速览、服务预告、站点数据统计、人员管理、风险等级研判、小程序便民服务六大功能,实现社会心理服务智慧化、便民化。“社会心理服务智慧平台”获2024年全国政法智能化建设典型案例。
强化三支队伍建设,,构建全层次人才团队
光明区整合辖区资源,组建“心理社工+志愿者+专家”的高水平队伍,实现社会工作、志愿服务与专业心理服务深度融合。
心理社工队伍方面,光明区从社工机构引入70名具备专业背景的专职社工入驻各级站点,打造“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专职队伍,社会工作(含中级、助理)持证率100%,资深社工每年为专职队伍开展4次涵盖价值伦理、专业理论、实务技巧等多主题的专业培训,有力提升心理社工专业化素养,促进心理服务提质增效。
志愿服务队伍方面,招募具有心理、教育、法律、社区等服务经验的热心人士,孵化“星灯”“萤火”等5支特色心理志愿服务队伍。这些志愿服务队伍共有328人,开展志愿服务近500场,服务3000人次,服务时长超2000小时。
专家队伍方面,整合辖区卫健、教育、民政、群团、公安、信访等多部门心理专业力量,打造专家督导团队,形成278人的人才库、37人的专家组。每月开展“专家督导+朋辈学习”活动,由专业督导为社工志愿者开展疑难个案探讨、理论运用检视等教学。
多元服务精准融合,实现全领域需求匹配
光明区聚焦不同领域群体的心理需求,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心理服务,满足社区居民多元服务需求。
针对广大群众,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与心理问题筛查等预防性服务。通过举办线上线下讲座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公众心理健康素养;对心理问题尚未显现或处于潜伏期的人群,利用SDS等专业测评工具及时筛查,发现潜在风险及时建档跟进。至今已开展心理宣教3000余场次,心理筛查覆盖13万余人次,发现心理隐患近万人次,建档9000余人次。“构筑有效防治,守护心理防线”心理健康筛查项目获市级优秀案例。
对有心理问题迹象的重点人群,通过一对一沟通、团体辅导等方式,提供专业心理支持和干预,避免心理问题进一步升级。2019年至今,已累计提供心理咨询服务2万余人次。对未成年人、妇女、老人等易感人群,量身定制个性化服务方案,专门设计家庭关系修复、艺术疗愈等特色服务,提高群体心理韧性。马田街道“未成年人基层保护三级社会心理服务介入”获第六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十佳案例。公明街道“政—企—社”三级联动关爱职工健康服务项目获全国优秀案例。
对精障患者、社区矫正等特殊人群,建立“一人一事一台账”机制,链接街道、社区和部门开展动态跟进,严防特定群体问题转化为社会问题。对因遭遇重大生活事件、存在自杀倾向等紧急情况,通过紧急心理援助热线、快速响应上门服务、危机评估风险管理、紧急转介医疗机构等危机干预措施,及时遏制个人极端事件的发生。截至目前,采用现场提供心理援助、专业心理技术攻关等方式,干预处置涉及生命安全危机事件328例,3个典型危机干预做法获全国、广东省优秀案例。
截至目前,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创新项目相关经验做法已获得包括全国首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经验交流大会优秀案例在内的全国荣誉奖项19项、省市级30项,其做法在央视、新华网等媒体报道达116次。未来,光明区将继续深化“心理社工+志愿服务”模式,进一步优化心理健康服务网络,为居民心理健康筑起坚实屏障,助力基层治理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