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工作圳先行 > 先进人物
深圳典范社工丨刘春乐:十年扎根一线,做脚踏实地的社工实干者

  从实务小白到专业社工,刘春乐用十年的实践经验积累铺就了她的社工成长路。2012年,大学毕业的刘春乐加入了深圳社会工作行业,成为福田区首批社区社工服务开拓者,她用脚步丈量社区需求,逐步积累实务经验。

  2016年,为了更好地精进专业理论知识和服务能力,刘春乐在重庆大学攻读社会工作硕士学位,将理论知识与实务经验深度融合,毕业后继续扎根实务,从事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运营与管理。

  从事一线实务十年,她主导的服务项目覆盖深圳、惠州、东莞、广西、湖南等地,开展长者、妇女家庭、社区矫正、精神康复等多个领域的社会工作服务。在她看来,与服务对象的联结才是专业社工路上源源不断的力量。

  “笨功夫”社工,用小事凝聚专业

  在社工领域扎根十年,刘春乐始终专注长者服务。

  从2012年帮扶“老漂族”随迁老人融入城市,到2014年发起“老伙伴·志愿行”促进低龄长者服务高龄群体的互助养老探索,再到2017年推出居家安全服务项目,直至如今聚焦社区长者脑健康领域,她的每一步实务探索都紧扣老人的实际需求。

  “社区服务要下‘笨功夫’”,这是刘春乐常挂嘴边的话。一个个电话沟通,一次次入户走访,一本本手写记录,构成了她所有项目的起点。

  在排查居家安全隐患时,她发现老人因“怕麻烦子女”,常隐瞒风险情况,便设计出简易的“家庭安全打卡表”,用画勾方式引导老人自查门槛松动、地面防滑等隐患问题,助力长者居家安全系数大幅提升。

  面对脑健康服务的专业壁垒,刘春乐将30余组晦涩术语转化为“记不住事是脑雾”“算不清账要预警”等“老年友好”语言,并开发动脑小游戏,让长者脑健康服务像唠家常般自然。

图片

刘春乐为长者开展健脑游戏小组

  “所谓专业,就是把每件小事都做到老人心坎上。”是刘春乐用十年时光践行的信念。

  “泥腿子”社工,沾泥的脚步,走实的服务

  刘春乐积极进行对外输出,参与深圳·湖南“牵手计划”,为长沙市、常德市社工开展困境儿童服务、未成年人保护项目督导及个案工作模式、专业理论运用等培训,服务时长20余天,赋能当地社工360余人次。

  同时,她还积极参与当地乡镇社工站建设,为当地社工服务进行指导与示范,助推乡镇社工站服务规范化专业化。

  2023年至2024年,刘春乐还参与了贵港市社工人才队伍培养及社工站督导、培训、评估服务项目。作为广西贵港市平南县的社工站督导,她跑遍平南县15个乡镇社工站开展实地督导,深入每一个站点,助力社工成长。

  期间,她在平南县参与基层服务,并积极链接深圳资源支援平南县马练瑶族自治乡下属的两所村小学,将200余册课外读物、700余件学习用品送到两所村小学70余名学生的手里,让孩子们的脸上绽放了灿烂笑容。

图片

刘春乐赴广西贵港市平南县马练瑶族自治乡开展援建服务

  基于当地实际需求,刘春乐还为基层社工站社工开展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资格考试培训,助力当地社工提升考试通过率,加强专业能力建设。

  刘春乐前行的每一步都落在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的实处,就像她常说的,“社工的鞋子沾满泥土,服务才能扎根土地”。

  “脚手架”社工,以实践经验进行教育赋能

  作为机构“老伙伴”工作室的负责人,刘春乐在持续深化长者服务的同时,也将赋能社工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充分发挥“脚手架”功能,推动社工专业成长。

  为了更好地提升社工的实务能力,她尝试“理论+督导+服务”的社会工作继续教育模型,以理论培训为基础,以督导服务为补充,以实战演练为考核,使社工在服务中学习,通过实践反思获得成长。参加完“认知障碍游戏干预实战培训”的社工实践转化率达到了73%,成效显著,同时,此案例也获得了第三届中国社会工作实践教育案例大赛二等奖。

  在刘春乐看来,社会工作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实践和持续深入的学习作为前进动力,唯有以实务为本,才能切实感受民众需求,找到社会痛点,让更多的优质服务覆盖更多有需求的人。

  “社工之路很长很远,踏踏实实做好眼前的事,做好服务对象需要的事,做好每一件可以做好的事,就是社工的价值所在。”刘春乐这样说。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